鄉村教育振興的“牛鼻子”是人才,這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。因此,振興鄉村教育需要把教師當作人才。從人到人才,一字之差背后,是對于鄉村教師理念的迭代與更新。
人才是稀缺的,需要百般呵護。如果沒有真金白銀,又沒有真心實意,是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的。上饒的做法恰恰抓住了鄉村教師的痛點,激發了他們從事教育的自覺性,助力了鄉村教育的振興。
*,振興鄉村教育需要解決教師的急難愁盼。這些急難愁盼很多是“小事”,但很“關鍵”。面對鄉村教師,政府、社會需要“捧著一顆心來”,更需要拿出“穿繡花針”的功夫來解決教師的“關鍵小事”。
上饒的具體實踐包括:幫助單身教師尋找合適的伴侶、為夫妻教師爭取能裝下兩張床的房子、教師的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公務員、讓教師回到本鄉本土、課后服務后解決好教師晚餐和孩子接送的問題……
第二,振興鄉村教育需要外部賦能。鄉村和外部不應是相互拋棄的、竭澤而漁的,而是有著血脈聯系的天然命運共同體。不面對鄉村,城市沒有方向。不發展鄉村,城市沒有底氣。
過去幾年,上饒教育發展*大的變化就是理念的提升。理念的變革,帶來的是系統性的重構、跨越式的發展。而這些理念的變革,很多是借助于外部的介入。從上饒的具體實踐來看,這些助力鄉村教師隊伍發展和鄉村教育振興的外部利器包括:數字技術、先進地區的幫扶、社會的捐資助學。
第三,振興鄉村教育需要內部變革。能否激發內生動力,這是振興鄉村教育的必由之路,也是評判振興成敗的關鍵。
在上饒我們看到,在校長隊伍建設方面,抓好“公開選拔”這一關鍵環節,漸次推動了校長交流輪崗、后備人才庫等后續改革;在新教師培養方面,抓好“定向生培養”這一關鍵環節,同時不搞“一刀切”、用好所有配套政策;在教師成長動力方面,抓好“自覺性”這一關鍵環節,激發教師自我幸福成長的心靈力量。
當前,教育事業正面臨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的關鍵期,正面臨向著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。地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,“上饒們”的教育事業“腰”壯不壯,事關全局。這也正是今天我們尋找和發現上饒的樣本意義所在。
值得欣慰的是,鄉村教育振興的畫卷已在贛鄱大地等中西部地區緩緩描繪。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2年04月01日第1版?
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